2013年度八大税收违法典型案件曝光
目前我国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违法犯罪有哪些方面的趋势?
税务总局稽查局局长马毅民说根据日常掌握情况和调研结果,发现有以下几个趋势:虚开金额越来越大、涉案企业越来越多、涉案地域越来越广;作案主要手段向“票货分离”“变票”等手法转变;集团化、信息化、职业化、跨区域趋势明显;虚开源头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
近年来查处的案件中,涉案企业大多为小型商贸企业、农副产品收购加工企业、成品油经销企业、建筑材料生产销售企业和矿产品生产经销企业等。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招商引资企业成为虚开案件重灾区。个别地方政府为了完成经济指标,频繁出台优惠政策和条件,过多地考虑投资环境,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涉税违法案件的发生,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
例如江西、河南、河北、湖南、宁夏、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均发现类似问题。如:辽宁省2012年查处的超亿元案值的14起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中,涉及政府招商引资企业的就占12起,注册地在偏远城镇的企业有11起。
马毅民说,近些年,税务、公安机关针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违法犯罪一直保持高压严厉打击态势,这还会进一步强化。从税制改革的战略高度,要适时进行有关增值税制度的改进和完善,研究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建设。
从这些案件中,可以梳理出目前我国税收违法案件中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税务与公安部门的侦查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下面罗列2013年度八大税收违法典型案件——
“闪电一号”专案:102家企业骗税3.28亿元
该案系税务总局和公安部在全国5省1市同时发起的专案统一收网行动,被定为“作案手段最为典型、打击犯罪链条最为完整、涉及地域最为广泛、抓获人数最为众多、一次性冻结赃款数额最高的骗取出口退税案件”,查获的102家涉案企业骗取出口退税3.28亿元。
深圳“7·18”案件:分片包干专业协作骗税
该案突出特点为“以血缘、地域为纽带,以虚开、骗税等为链条,分片包干化解骗税环节,专业化强”,由专人负责勾结货代公司、报关行,专人勾结生产企业虚开发票等,使骗取出口退税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流转速度快、成功率极高。
“9·13”团伙案:企业经营异常发现疑点
该案系税务部门对企业日常检查时,发现企业账目中疑点众多:购进的货物品名与销售货物品名不匹配、销售数量大于购进数量、无运费发生、无资金结算,且该企业为生产加工型,但连续几年增值税税负最高时才0.11%,明显偏低,有重大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嫌疑,随后跟进侦破。
四川“5·29”税案:涉及虚开农产品(000061,股吧)收购发票
该案涉案6家企业共虚开农产品收购发票3.91万份,价税合计9.14亿元;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5277份,价税合计6.32亿元。案件中,其中一户企业向指定企业虚开增值税发票,税率13%的发票,按票面价税合计金额的2.5%支付开票费,税率17%的发票,按4.5%支付开票费。
南疆税案:涉及云贵川西部三省
该案主要涉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涉及金额31.1亿元,涉及税额5.27亿元,违法事实包括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销售部分钢材未按实际销售金额全额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等,是近些年西部发生的一起涉税大案。
河北“1·29”税案:10多家药企骗税6.46亿元
此案系河北两家公司对辽宁、北京、江苏、天津等地十几家医药经销企业大量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该案经查实,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6357份,价税合计6.46亿元。
蒋小勇团伙税案:高新技术企业涉案
该案中,不法分子通过注册高新技术企业,编造购销业务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利用软件产品增值税税收优惠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达到逃避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目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813份,发票金额4.07亿元,税额6916.23万元。
“8·22”团伙税案:涉及42个城市131户企业
该案涉及范围广,涉税金额大。共涉及12省份42个城市131户企业,案值达10.44亿元。其中,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涉及8省份23市69户企业;对外虚开发票的涉及11省份22市62户企业。